健康科普 | 金秋时节蟹正肥,但这类女性和儿童不能任性吃!
金秋时节,菊花盛开,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际,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被告诫不能食用螃蟹。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医务部、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杨妍提醒市民:螃蟹虽美味,但部分女性和儿童不能任性吃!
“螃蟹不仅肉质细腻,而且含有十余种游离氨基酸,其中谷氨酸、脯氨酸、精氨酸含量较多,对术后、病后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。”杨妍介绍,中国人吃螃蟹的久远历史,可以上溯到周天子时代。“蟹”不仅营养丰富,而且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将蟹 、蟹壳、蟹爪视为中药,螃蟹中还富含多种A、E、B族维生素,特别是蟹黄中的维生素A含量极其丰富,有助于改善人体视力;镁元素在神经肌肉的正常运转、血糖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;锌、硒、铜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可满足人体多种营养需要。

“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和历代的药学专著等都有关于蟹 、蟹爪、蟹壳三味药药用的宝贵记载。”不过,螃蟹虽然营养丰富,但食之不当,也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副作用,甚至引发疾病。尤其是对于女性和儿童而言,科学品蟹才是关键。
杨妍称,蟹有活血益气化瘀、舒筋散结止痛的功效,能够主治妇女头晕、头痛、产后血闭、筋骨疼痛等病症,有这类疾患困扰的女同胞,可以适时食用大闸蟹以作食疗。但由于蟹性寒、有活血化瘀之功,孕妇、哺乳期妈妈,或虚寒体质女性食用蟹需要谨慎。除了女性,儿童也不应任性吃蟹。“婴幼儿应避免吃蟹,以免造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,而且,蟹壳较坚硬,儿童食蟹容易造成划伤,误食异物等危险。”
如何科学吃蟹?众所周知,吃蟹时,商家会搭配“姜茶”“醋”或“苏叶”等物,这又是为什么呢?
“中秋节是开始吃大闸蟹的时节,中医认为大闸蟹‘性寒’,不少人食用会拉肚子。”杨妍解释道,从中医角度来说,食物是有偏性的,可以通过食疗纠正人体的偏性。大闸蟹的确“性寒”,如果在吃大闸蟹的时候喝点姜茶、姜水,因为蟹肉“性寒”,生姜“性温”,两者结合,便能起到散寒解毒的功效;螃蟹中还含有较多组胺,可以引起过敏、炎性反应、胃酸分泌等,所以在食用蟹肉时,蘸些醋,便能破坏组胺,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;而喝“苏叶”水,则是因为紫苏叶不仅能去腥,还有抑制病菌的功效,因此,吃螃蟹或其他海鲜时搭配紫苏叶,能减轻海鲜对胃的刺激,对于一些抵抗力低的人,还能避免或减轻腹痛、腹泻。
“当然,除了部分女性和儿童,还要提醒患有肾病、痛风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过敏体质等人群,也应谨慎食用,切勿因贪恋美食,加重病情,造成身体损伤。”